徐水县 · 缘起
徐水县状元桥边的石碑
徐水县旧称安肃县,安肃县城北十里有白塔铺村,史上曾称白塔店。古时候,白塔铺村南北大街是一条远近闻名的官道,有二里地长,三丈六尺宽,北穿流水潺潺的环村小溪,南临白塔、兴圣寺建筑群,这条官道是通南方的唯一交通要道,被称为"九省通衢"。
当时,白塔铺大街上昼夜都有车马行人通过,村中设有驿铺,驻有6名铺司,负责朝廷往来公文传递,店铺林立,买卖兴隆,村里呈现出一派繁荣兴盛的景象。
为给往来车马行人提供方便,百姓们在大街南头、中间、北头各打了一眼水井,配备了辘轳、水桶等,井旁还栽种了杨树、柳树、榆树,以方便行人乘凉歇息。同时,在水井旁还分别配置一个精致的花岗岩大石槽,供牲口饮水使用。
明代 · 白塔记忆
到了明朝永乐年间,为巩固大明基业,皇上招贤纳士,广搜天英才。邯郸有一才子,姓赵名博字彩章,自幼聪颖睿智,饱读诗书,才华横溢,学识超群,素有家国情怀、报国之志,得知朝廷科考大选,决定赴京赶考。
赵博携书童远道进京,这天来到白塔铺,但见巍巍白塔与壮观的兴圣寺相映生辉。又见僧侣厅堂诵经,百姓烧香许愿,烟雾缭绕,便上前请了三炷香,焚香跪拜祈祷。时逢夏末阴雨季节,突然天昏地暗,暴雨倾盆而降,赵博无奈,只好唤书童暂在寺中避雨。
怎奈大雨下个不停,考期日近,赵博内心十分焦虑。待风停雨住,云开日出,涨满周边壕坑的雨水慢慢退去,通往村里的大路也露出车辙,便行上路。刚被雨水浸泡的路面泥泞湿滑,走着走着一不小心二人连车带人滑进了壕坑。听到落水声和呼救声,僧侣与路人们一起将落水的主仆二人救上岸来。说来奇怪,主仆二人的衣服一点儿没湿,车上的行李、书卷都安然无恙,大家同时发出惊讶感叹之声。
赵博如期到达考场,心情愉悦,超常发挥,诗意大发,在草稿纸上挥笔写就:“念佛有灵验,溺水方无险。皇榜高中时,塔乡去还愿。”收卷时,监考无意中连同这首诗一起交给了主考官。赵博文笔高妙,答辩高超,令主考官们折服,其中位信佛的主考官发现了草稿纸上的这首诗,赞不绝口,赵博成了当之无愧的状元。
一年后,赵博身着状元服,骑着高头大马,带着工匠来到白塔铺,到塔寺进香还愿。随后,指派工匠,发动当地百姓,从山里运来石料,精心凿刻垒砌,在通往村内大道要塞处建造了一座坚固的大石桥。从此,北通京师,南连九省的交通大道上又多了一座大石桥,也添了一道亮丽风景。塔乡百姓感恩赵博的善举,故称之为“状元桥”。多年前修路时直接叠压,并对桥栏加以修缮,这座状元桥现在仍完好保存。
南白塔位于原安肃县城东南15里处南白塔村西南,始建于五代时期,亦是七级白塔,塔高7丈。建塔是因为这里地处漕河下游,水患连年,当地百姓见县北建有白塔一座,再加疏河修渠,消除了水患,确保了一方平安,因此效仿,捐物捐款,也建起白塔,村名亦改名白塔村,为区别县北的白塔村,则曰南白塔村。南白塔耸立千年,清朝时,八国联军进北京殃及安肃,白塔被洋人毁掉。
建寺动工之初,祖鉴大师准备了两口大缸,一个装水,一个装面。施工期间,一百多个工匠每天吃缸里的面,喝缸里的水,却怎么也吃不完喝不尽,直到寺院建成,缸里的面和水才见底。祖鉴法师做了崇福寺第一任住持。到民国初年有一个口号:“中华民国大改良,拆掉寺院盖学堂。”结果真的将崇福寺改建成了学校。
白塔被毁:八国联军;民国;文革
正在重建之中的兴圣禅寺
慧忍法师重建
慧忍法师属于临济宗,曾在柏林禅寺出家,师从静慧长老。重建工作历经十年,期间法师自己进行筹款工作,大殿本身就需要三百余万元。终于修建成功。寺庙现有大殿一座,白塔,以及东西多个配殿,已经颇具规模。